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的国旗下演讲是关于12月4日国家宪法日的。接到题目的时候,我尝试发散思维看看关于宪法我知道什么,得到的答案是我好像对宪法所知甚少。但事实不是这样的,宪法其实就贯彻和细化在我们的政治、历史各门课程中,比如政治书里很多课的标题,都是宪法的原句。
公民的基本义务中有一条是“遵守宪法和法律”,我想,遵守的前提是了解。关于宪法,我们应当知道更多内容,不只局限于课本。那么我们应当知道什么呢?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或许应该先谈一谈我们为什么要知道。
首先要了解一下广义的宪法。宪法来源于拉丁文,本义组织、确立。汉字“宪”本义是法,近代有了新的意项专指宪法。宪法是对国家权力正当性的确认,对公民权利的维护以及对公共权力和公民权利的关系的平衡的制度安排,是民主制度的法律化。梁启超有言:“盖谓宪法者,一国之元气也。”可见宪法本身是对国家生活十分重要的。
接着不妨回顾一下我国曲折的立宪史。我国的立宪努力从很早就开始了。清末有《钦定宪法大纲》《重大信条十九条》两部文件,虽有立宪性质但可惜仍是维护封建制度的工具。民国时期则有8部立宪性法律文件颁布,但在动乱的年代中只是欺骗人民的陈设。新中国先后有四部宪法诞生,随着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宪法也日趋完善。现行的宪法是经历5次修正的82宪法,修订过程中收到了上万条建议。它是我国建国以来最好的宪法。尽管过程曲折,我们已走在民主与法治的光明大道上。
宪法保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推动民主法治建设,促进人权事业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如果这些听起来遥远,不妨听听下面的故事:
2017年大学英语四级考场上,因为没有盲文试卷,盲人女孩小倩被请出考场。这种行为违反了《残疾人保障法》,小倩向法院提起诉讼,最终四级考试开始启用盲文试卷。平等权等公民权利,在宪法做出规定后由各个部门法进行展开,上述事例体现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和纠正。
同样发生在身边的是,截至到今年6月14日,我国的义务教育辍学学生人数在政府努力下由2019年初的60万人减少至6781人,下降近99%。这是因为宪法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而相关法律则会细化落实前者,其本质是依法治国与依宪治国的理念。“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为什么要了解宪法?因为它的诞生就是为了保障我们的权利,因为历史角度上它是无数人心血的结晶,因为宪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依宪治国、依宪执政,是强调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党领导人民实施宪法法律,党自身也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
依宪治国与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三者根本上是一致的。
回答了为什么要知道的问题,我们回到要知道什么的问题。今年的12月4日是我国的第8个国家宪法日,主题是“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设立国家宪法日,传递的是中国共产党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理念。国家宪法日不仅是增加一个纪念日,更是要形成举国上下尊重宪法、宪法至上、用宪法维护人民利益的社会氛围。作为合格的公民,我们对宪法的了解应该全面而系统。从阅读宪法开始,到关注每次宪法修正,通过各个平台的资源学习宪法,体会宪法的精神。在此向大家推荐复旦大学的宪法学慕课,它深入浅出,内容丰富,为这篇演讲稿提供了内容支持。
宪法伴随我们的一生,它离我们从不遥远。让我们一起做合格的公民,了解宪法,遵守宪法。
我的演讲就到这里,谢谢大家。